Shout out to my homie at NTUPHOTO

李本霖
10 min readMay 12, 2019

--

最初開始這樣的展覽的一群人,剛好都二十歲,因此命名為二十聯展。

——實際上大部分人都20+甚至30+了。

一群朋友們(終於)辦了展,替大家開心。去看展前跟予農開玩笑說看完寫個短評好了,下山之後有點退縮,但回杭州前一天他突然跑來宜蘭拍我家冰箱,這種事情應該只有攝影社的朋友做得出來——無論如何對某些事情還有執著,這跟攝影本身已經沒太大關係了。最近我慢慢體會到(終於承認)自己有多沒原則、多常始亂終棄,仗著年紀輕輕「走馬看花般地穿梭於『生命諸多的可能性』之中」,再看看這群堅持拍照的朋友,希望大家能繼續拍下去啊!

林予農《Fridge》

難得看到不惹人厭的作品論述,這也許反而是「素人」才寫得出來的。不過我想我們不是忘了沒有冰箱的時代,而是我們根本沒有經歷過,也因此要重新去想像一個日常家電需要一點魔法。

動畫影集《愛x死x機器人》其中一集《Ice Age》裡,一對夫妻在一個老冰箱裡見證了某文明的起源到滅亡,每次打開都是文明的不同階段。這是組有溫度、有味道、也有時間的作品,拍攝者打開不同人家的冰箱,穿越保存期限,邀請觀者一起窺看。系列當中還有一張關於攝影的攝影,拍攝的是攝影社庫存底片的冰箱。整體讓我比較不解的是作者本人手作的「紙冰箱」,不放或者放台真的冰箱(插電,裡面還要冰顯影啤酒!),效果也許更好。

郭哲希《我在_____辦了個展》

學生攝影師大多從拍校園活動開始練手,然後慢慢開始買燈、升級器材,接一些拍攝案或自己在租屋處弄起攝影棚專拍人像;另一路是文青拍底片靠經營Instagram發跡,其中不乏佳作,但多數是不痛不癢的呻吟;有些攝影節/藝術季活動也讓人無語,潮潮水水的一切簡直忍無可忍!難道這就是(當代)攝影?

大家常自嘲攝影社是邊緣人聚集地,一群在系上待不住、拍照紅不起來的人,成天窩在社團辦公室,集體黑特誰又在拍糖水片、某粉專漲多少粉還有出版社找他出書,怨念很深但也沒人幹出點什麼可以嚇壞潮潮水水們的東西。革命哪有那麼容易。

搭配往事看郭哲希的作品,其中的幽默很巧妙地為他自己找到一個發言位置,直接把裱好框的作品帶到人潮聚集處「辦個展」,網路上的紛絲互動在線下空間變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對話,像是在公車上遇到攀談的大媽、在華山藝文特區被園方認定是「商業行為」而驅趕、在休息時作品被逛市集的路人拿來當拍照道具……

「你有看過這隻貓嗎?如果你沒看過,現在讓你看看。」一兩年前肆虐街頭的尋貓啟事,讓人又氣又笑。郭的「個展」討論今天攝影從生產、展示到評價的機制,化黑特為行動,到處舉著作品的身影彷彿在問:「你看過我的照片嗎?如果你沒看過,現在讓你看看。」

吳昕恩《未來景觀》

今年過完年回到杭州,開學見面大家聊天話題竟然是買房,我在驚訝之餘也插不上話——我從沒跟同齡的台灣朋友聊過這個——當作上課聽了一輪房市分析。並不是中國青年比較有錢才會20幾歲就考慮購屋問題,而是民情和政策雙雙導致這個現象,具體舉些簡單的例子,前者像是有車有房在傳統觀念中是男方提親必備,後者最直接的是戶口問題,要有某地戶口才能在該地購屋,上大學、研究所戶口會從家中遷到學校的集體戶口。

居住問題簡直像是永不退去的瘟疫感染著全球的青年(不只青年),當然也不乏相關議題的作品,單就建案廣告發揮的我馬上想到的是蔡奕勳《大家詩集》,藝術家收集桃園地區三年內的建案廣告排版成書;陳以軒《物件詩選》則拆解了房地產文案,重新編排成圖像詩,曾和拍攝市民大道下無家者家當的《靜物研究II:島民》系列同時在2016年的台北雙年展展出。

圖片出自「想要一個家-說出對擁有自己房子的渴望」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justwantahome/photos/a.1747668318843458/1747662942177329/?type=3&theater

袁廣鳴在一則關於個展《不舒適的明日》的訪談中對建案廣告有個有趣的觀察:「在這個島國有一種奇妙的狀態,一種漂浮的狀態……那些建案的名稱,比如說『峇里島』、『摩洛哥』,隱約顯示著好像理想的地方都是在遠方,都是在他方,而不是在此地……」昕恩透過對畫面仔細地處理,包括移軸,甚至可能有局部調亮廣告看版的部分,確實在照片中營造出一股清晰的詭譎,畢竟那並非一般觀看的視角,也唯有在這樣的照片中多數觀眾才有機會察覺,帆布後面的大樓有多麽的舊。不過僅止於呈現出與「理想生活」的距離感是有點可惜,或者重複的(甚至我們就過著「不理想生活」這點似乎不需要提醒),幾乎所有已有的相關作品都會回應這種商品幻象,然而真正改變地景或觸及幻象製造機制的卻在少數。

劉家銘《map.out》

這張影像用全部網路IP的資料感光,將IPv4的四位數字轉換為四格8bit灰階。

我必須承認,儘管聽他解釋了好幾次,現在還是不太明白兩者間的轉換,感覺很像算數學題寫不出運算步驟,但偏偏就是選對答案。

這件作品是一個比喻機器。第一層比喻預設了這是一件「攝影作品」:拍照的行為首先被客觀地拆解成兩個步驟,感光和快門。資料形式的轉換就如同感光過程,執行程式的指令則是快門;第二層才是IPv4和8bit灰階,「人類所有能產生對四格8bit灰階影像,恰巧等同人類的所有ip。」

資訊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本來應該是為了讓人更好理解、判讀、應用資料,走火入魔或心懷不軌的話很容易就變成引人繞過真正重要的問題。前年有機會去阿里巴巴在杭州的雲棲大會逛一回大觀園,身為技術小白看不了什麼門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參與的攤商中,至少1/4在做「數據可視化」,而且每家出的圖都長得很像。淘寶的攤位擺了一個互動裝置,觀眾用手機掃碼之後就會跑出一張中國地圖,顯示你過去買的淘寶商品在物流系統中跑過哪些城市到達你的手中。

「可視化」這個翻譯也很詭異,大企業真正會讓消費者看的都不是什麼要緊的東西,「可視」的只是一小部分資料,那麼「不可視」的有什麼?是什麼?當然家銘不是無良商人(笑),如此舉例只是想說,如果除了巧合之外你並沒有其他要說的,那這個比喻機器就停擺了,也只能帶觀眾到這一步了。

秀萍放在展場的三本zine,展出的照片也收錄其中。右邊那本《No, I’m not traveling alone this time.》名字取得很妙。(噢我沒拍到上牆作品…)

郭秀萍《片刻安棲》

不得不說秀萍是小誌能手,完全掌握了zine輕薄短小的精髓,在短短篇幅內完成令人回味無窮的敘事。雖然這麼說可能作者本人不會同意,但我私心覺得秀萍的照片比起裱框更適合做成書,捧在手間的距離剛剛好可以聽他溫潤的喃喃細語,掛在牆上的照片顯然不是促膝長談的對象。

打從認識秀萍開始就感覺他好像經常在旅行,這次展出的幾張照片有種暖版張乾琦《Jet Lag》的味道,不過沒有那種工作奔波的疲態,裡面每一個房間都像是一個自療空間。如果旅行已經具有療癒功能了為什麼還需要拍照呢?也許是為了回去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活得更好了。

這傢伙看似沒有明顯的企圖心但每次都讓人驚艷,我沒有更多能說了,他的網站上可以找到其他作品。

劉銘《生命的靈魂殘片》(Ghost of Life)

中非大樓建於1965年,位於國立臺灣大學(舊台北帝國大學)總區的東半部。這棟大樓的宗旨本是作為「中非技術合作協會」的總部,致力於推廣臺灣(中華民國)與非洲各國的農業技術交流,藉此換取聯合國會議中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立場。然而,從 1980年代台美斷交與退出聯合國後,這個協會的重要性便日漸下降。1995年,臺灣大學收回中非大樓並轉交給植病系(現在的植微系與昆蟲系)。從此以後,建築內的辦公室、宿舍與廁所就改建為實驗室或教室,同時每年都有許多的研究生在此完成科學研究與取得學位。

劉銘自己就是在這棟即將拆除的大樓完成學業的一員。

以攝影檔案討論機構的歷史再適合不過了。照片能清楚呈現出空間的格局,和裡頭物件的細節,改建過的空間偶爾看起來有點詭異。在Photo One期間有機會看到劉銘這個系列的其他張照片,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對裡面的各種器材嘖嘖稱奇,但也好奇難道學校所有實驗室都是這個狀態嗎?一代代研究者就舊舊的像拼裝起來的樓裡日以繼夜地做著最前沿的研究。

劉銘在開幕導覽上說這個系列是他在碩論快完成的階段拍攝的,做研究經常繞了一大圈才找到答案,有時甚至繞回原本出發的地方。這組作品之於他個人的經歷或中非大樓的命運,都有一點這樣的意味,在一段歷程的尾聲,再次去定位自己在整個結構中的位置。作品中夾帶著作者對於這些空間的情感(包括哀悼)是最難以取代的,換作一個「外來」的藝術家來拍攝或許也能紀錄完備,但在發言身份的層次,永遠不及他作為一個身在其中的研究者來得深刻。

(台大校史館應該要收藏這組作品啊!這主題甚至拓展成一個展覽都沒問題。不知道台大是否有其他系館也誕生於類似的背景…)

展期|2019.04.27–05.12 (原訂 05.05 結束,延長一週至 05.12 16:00)
時間|每週二至日 10:00–18:00 免費參觀,展期間勞動節如常開放
地點|Studio94/仰德大道二段94號
交通|公車可在士林站搭乘紅5、260等上陽明山的公車在「永嶺」下車。開車可停放在仰德大二段100巷內
地圖|
https://goo.gl/maps/DqpdhNgLBh6iDcbR7
開幕茶會 | 04.27 16:00
交流活動 | 05.05 下午 參展人會在展場與大家交流
展覽網址|
http://exhibition20.ntuphoto.tw

策展人 |陳斌華
總召 |彭菘瑋
參展人 |王國勝、吳昕恩、林予農、林柔香、林祐群、林睿軒、郭秀萍、郭哲希、黃冠慈、陳彥陵、陳信儒、劉家銘、劉銘、蔡旻翰
特別感謝|財團法人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

--

--